在线预约
2024-07-24

黄建业教授经验及理论(四)导法

导法——《内经》在论述补泻的基础上,还提出了“导法”,用“徐入徐出”,“补泻无形”(不补、不泻)的手法。这种手法,主要用于营气不行脉中,卫气不行脉外的常道,引起“乱气相逆”,“清浊相干”之证,古人就用这种针法,导其营卫之气,复循常道而行。因营卫之气即是“精气”,亦称“谷气”,同属水谷之精华,其“清者为营,浊者为卫”,故此种针法,古人又称“同精导气”法。导气只能导其营卫之气,而决不可导其邪气。李东垣对此法颇有心得,明·高武见“人多急之”,特收入《针灸聚英》,列为《东垣针法》。这里所说的“导法”是以《内经》的导气法为基础,结合后世诸家经验,施加催导、诱导、引导的手法,目的是在补或泻之前、后,当候得“谷气”来时,用“徐入徐出”的方法,或结合“顶”、“摆”、“转”等手法,以催其气至,或使经气通关过节,达于病所,力争专精一穴而通诸经。下针之后,未见气至,“徐入徐出”,以催气至;补泻之后,已有寒热,但未感传,待谷气至,徐入徐出,使气达病所。所谓“顶”,是顺着来势,针朝病所,顺其势将针尖朝上,使经气上行;所谓“摆”是当候得针下气至有波动样感觉时,随其波动来去之势,微微摆动针尖,加强针下感传强度和补泻之疗效;所谓“转”,是欲气右行或左行,待气至之时,微旋针尖,使气随针之转动,向对侧肢体诱导过去。

您好!

扫码关注公众号

为您提供更多服务

咨询电话

0757-82263333